在家電領域,中國企業是真的已經全面超越日本企業了,還是與日本企業還存在不小的差距?這一問題在過去幾年引發中日媒體和社會輿論的刷屏。今天,筆者先不給出任何答案,而是給大家講兩個關于日本企業在家電領域發展布局的故事。
先說一個案例:
在彩電大眾消費市場上,目前日本老牌企業如松下、東芝、三洋均已經退出,雖然還有索尼在奮戰,仍是從局面和氣勢上看,已經被一些中國企業在趕超。這是公認的事實。
在彩電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上,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韓國的企業都認為,未來電視機這一產品必然會消失,呈現出來的將是"無處不在的顯示屏"。然而,目前到底如何理解和實現"無處不在"顯示屏這一產品形態的落地,中國企業并沒有給出具體的方向和形態。
最早且最主動退出彩電消費市場競爭的松下,卻在今年初就發布了"無處不在"顯示屏解決方案:以激光投影技術,解了室內和戶外顯示屏展示;以客廳可移動變化的顯示屏,既可以充當電子相冊、又能充當顯示器,還能完全透明成為客廳的一片玻璃;以廚房內可以隨時移動的顯示屏,成為健康烹飪和飲食的工具,提供解決每個人的健康飲食解決方案;以不同尺寸的顯示屏,成為商場酒店機場的廣告燈箱牌。
在人們經常乘坐的飛機,高鐵,以及越來越多的轎車、跑車,以及新能源汽車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顯示屏,背后都是日本松下等企業提供從顯示屏,到個人影音娛樂軟件、內容的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從硬件、軟件、內容的整體產品。目前,松下已經占據了歐美航空公司飛機機艙內的個人影音娛樂和無線上網等解決方案,近八成左右市場份額。
由此可以看到,已經退出個人終端消費市場競爭的松下等日本企業們,反而在那些中國企業根本還沒有想到,或者還沒有能力顧及的商業、工業等領域,開始新一輪的商業布局和市場搶奪。比如說在航空、體育、公共交通、醫療,甚至是智慧城市等領域,看到的無處不在的顯示屏、攝像頭,以及隱藏在這些硬件背后的系統技術解決方案,都是日本企業在與一些歐美企業在展開明爭暗斗。
在中國企業還沒有想到的市場領域,中國企業現在糾結的還是終端硬件產品的較量和博弈,而日本企業卻早就跳出單一硬件的競爭,轉向了以硬件為中心的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打造,重點就是產品后服務市場能力的打造。這考驗的正是企業的技術創新系統整合能力。
橫向比較一下:
在家電市場上,中國與日本企業的差距,近年來其實一直存在著"面子和里子"兩張皮的認知邏輯:面子是,在競爭激烈的終端消費市場上,日本家電企業節節敗退,無論是主動退出,還是被動淘汰,實際上就已經在個人消費市場上,被韓國和中國企業搶奪主動權,實現后來者居上。
里子是,在涉及下一代顯示技術上,日本企業其實還是牢牢把握著產業發展趨勢和方向,特別是在下一代顯示技術的市場和商業化應用上,已經完成市場化落地和實施。對于所有中國企業來說,必須要認清現實和差距,快速補短。
對于所有中國企業,與日本企業的差距到底在哪里,還存在多長時間的差距?這一問題非常有必要搞清楚:
首先,從發展時間上看,中國的海信、TCL、創維等代表企業,與日本的索尼、松下相比,至少存在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發展積累和差距。因此,拿30歲的年輕人,與80年甚至百歲老人的商業智慧相比較,顯然差距是非常明顯和直觀的。
其次,從發展目標上看,中國企業在過去幾十年的主要任務,就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規模化擴張和市場蛋糕搶奪,關注重點是自我生命力的市場打造與夯實。而日本企業的發展任務目標早就從過去的生存轉向了發展和蛻變,謀求的是研究用戶需求、討好用戶、瞄準未來。關注的是,超越用戶需求的一系列驚喜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打造。
再者,從發展任務上看,中國企業關注的是眼下,當前的市場蛋糕、商業利益和競爭博弈,追求的是規模持續做大,商業模式的核心也是規模化制勝,關注的是自我商業利益最大化。而日本企業關注的是未來,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市場、前景和趨勢,希望的是引領產業發展趨勢和方向,關鍵的是產業未來健康可持續發展。關注的不只是眼下市場,更是未來市場和生存。
再說一個案例:
很多時間大家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的。在消費電子電器等領域,中國企業的規?;绕鸷妥鰪?,是不爭的事實。但必須要清楚地看到,所有中國與日韓企業的實力差距異常明顯。這種差異體現在面向未來、充滿想象的市場競爭力打造上。
同樣是日本企業的索尼,從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似乎在全球彩電市場上,競爭力開始衰退。但是在圖像影音技術上,索尼的圖像傳感器占據著全球智能手機攝像頭八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同樣,依托圖像顯示技術優勢,索尼在單反相機基礎上又推出全新的微單相機品類,從而開啟一輪新的商業藍海市場。同樣,依托在娛樂和游戲等領域的內容優勢,索尼推出的PS4游戲機在全球市場上掀起一股體驗風暴。以4K為風口,索尼、松下是全球少數建立從鏡頭到客廳產業鏈布局的企業。
顯然在已是陷血海市場的電視機市場上,索尼似乎已經缺乏競爭優勢。但是在以人的生活娛樂為中心影音顯示技術上,從智能相機、微單相機,以及個人游戲機等產品上,都已經建立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硬件產品布局。索尼競爭的核心不是區分商用,還是個人,而是以人的生活體驗為核心,建立了從工作、生活到娛樂、體驗等領域的全生態化的產品及體驗解決方案和生態圈。
更為重要的是,日本對中國企業的這種領先優勢,不只是體現在硬件產品上,更重要的還是隱藏在硬件內部的內容,以及產品體驗等方面,比如產品的觸摸感,色彩搭配等等細節的較量,可以說無處不在卻又處處領先。
中國企業何時可以補全這種短板,何時可以跳出單一硬件競爭,轉向內容、體驗和服務等環節的較量。顯然,需要以時間換空間,更需要以內斂和智慧換得彎道超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