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新舊層迭的夢想城市,有心懷壯志的青年北漂族,也有老舊胡同里的世代居民們。然而,為了因應都市發展,北京的胡同逐漸消失中,一來是老舊不堪使用,二來是變成了現代化高樓。
由于胡同象征老北京城的歷史印記,許多建筑師不忍庶民文化消逝,協助屋主們改造老房時,刻意避免大規模 “爆改”,將水電管線的基礎建設重新整頓好之后,再以近乎是 “微整形” 的方式巧妙保留了原有老宅的歲月韻味。
房屋之所以新,在于生活機能的躍進與改善,而非外觀上的浮夸改造。這是專業建筑師對走過明朝、清朝 “大院胡同” 的致敬,也是對歷史最和藹可親的眷戀與回眸。
以下針對李興鋼建筑工作室在北京西城區的大院胡同改造案進行剖析,究竟建筑師要如何透過改造,兼顧生活質量與歷史古跡的原有風貌?
01. 全新布局
改善老胡同細碎的生活空間
巷弄胡同里的左鄰右舍感情融洽,因此必須有個公共空間得以讓大家群聚,透過北屋、中屋、南屋的宅院分割,兩者間再以庭園作為串連,將雜院改造成宅、園、宅、園、宅的三屋二園順序,整頓了破碎雜亂的合院動線。
▲ 建筑師改造前的 before 照片,環境水平需要提升。
▲ 改造后的 after 照片,保留原有胡同老建筑的韻味。
▲ 灰階色調讓老舊建筑的嶄新風貌更顯低調、融洽。
▲ 老屋一樓采用通透玻璃落地窗,在引光入室的同時,也刻意模糊了戶外、室內的分界,讓空間更有著相互延伸的穿透視覺。
02. 半戶外觀景亭
服務參訪旅客的動線規劃
針對整體布局,建筑師采用 “個體與群體” 的概念貫穿大院胡同改造案,首先將北屋、中屋、南屋視為單個體,再以庭園作為串接,而胡同入口動線可接至中屋二樓的亭臺,便于旅客參訪時登高群覽此間嶄新的大院胡同。
▲ 大院胡同的入口動線。
▲ 順著入口動線,可以走到中屋二樓的觀景亭臺。
03. 清水混凝土與溫潤木質
改造后散發日式侘寂美學
建筑立面及室內空間大量運用清水混凝土,藉此達到與老舊建筑串接的低調革新,在視覺上一點也不違和;并且在室內空間以木質溫暖平衡了灰階色調的生冷觸感?;?+ 木 + 枯樹庭園的孤寂組合,像極了日式侘寂美學。
04. 室內點綴綠意
平衡過于人工改造的氣息
建筑師避免爆改就是為了維持歷史建筑的原有風貌,因此在軟裝部分,大多走簡約干練路線,此時綠植的優雅置入,便能有效平衡過于生冷的家居氣息。
▲ 中屋一樓室內設定為咖啡廳,是胡同居民的公共空間,也能作為觀光旅客稍坐歇腿之處。
05. 慵懶光感,飄窗與落地窗
讓空間更具玩味性,模糊戶外室內分界
胡同是以合院組合而成,因此在個體、群體的鏈結上,除了嶄新的動線規劃與庭園設置,建筑師在屋體的設計上,采用落地窗及飄窗作為模糊戶外室內分界的操作,創造了宅與園的單獨個體,最后再回到宅園合一的核心主軸。